据我所知,目前针对出版行业的ERP套件有两家:云因(专版)+Oracle(平台)、用友(平台)+某(专版),前种应该尚未完成。
目前的专版一般是从编务开始,相当于产品设计研发阶段,下一步是生产,在出版一般称为印务,实际上包括图书和电子音像制品,后者量少,经常被忽略。一旦进入供应链,后面的就差不多了,仓储、物流、财务等等。
对于出版,最关键的就是编务到印务这个对接。目前的思路是:
1. 选题申请单,编辑选题备案,可以配置审批流,但过于冗长有碍效率,属于创意管理;
2. 项目信息登记表,选提通过后进入多部门协作的研发阶段;
3. 书稿三审,责任编辑约稿后对稿件依次进行责任编辑、部门负责人、社长三级审批,须填写意见及可能返回重审;
4. 发稿单,定稿后的一个意见汇总;
5. 接下来就是对应的几个并行环节:书号版号申请、美术设计、书稿三校等;
6. 全搞完了以后接加工申请单、付型审批单、印订施工单;
7. 接下来是发料加工、产成品入库,到这里就和供应链接上了。
因多数出版人的自以为独特以及大陆独特的出版管制体制,各个环节造成了一个如上的次序,但民营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实际上完全打乱了这样一个状态。而ERP因循这样一个势必落后的逻辑显然是个自断前程的事,但说回来,ERP为了争取那些出版大佬的支持也只好顺着他们的思路来。
有一个概念叫单品核算,因为除了制造,稿费、编审费也是要算在这个产品头上的,所以就从选题开始一个选题对应一个产成品,便于累加费用。但随着多载体产品的出现,这种逻辑被严重扭曲。
综合来讲,我提出一个面向数字出版(内容管理)的改进设计,总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创意管理,这一块对现有ERP的表单模式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暂时不能实现,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比如利用QQ群、微博,甚至Google的Buzz进行,ERP中只做一个每次研讨的结论存档;
2. 研发管理,即对应原来的三审三校发稿等,与上面的创意的关系是:一个创意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选题,或者多个创意对应一个选题,一个选题可以派生出多个存货(半成品或产成品),其中非实物类如书稿、美术设计、录音剪辑、视频剪辑等均视为存货,如此便可以供应链的相关概念进行操作,这是改进的重点;
3. 生产管理,这里不再多讲。
其中对于研发管理,可仿照供应链模块另建表库,业务上遵循生产加工的基本逻辑,如把约稿视为采购,把成稿作为半成品,把作者视为供应商,把稿费视为采购成品,版权期限视为该存货的有效期等,为便于传统编辑操作,可以优化模板系统来解决。而对于书号审批等与时间相关的难点即可纳入生产排程来管理。我们可以把这个环节的东西称之为设计BOM,而对应实物的称之为生产BOM。
对于没有生产制造部门的出版单位,这种改进的效益就更加明显了,我们完全没必要抛开一套成熟的生产管理系统而追求一个独特的编务系统。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