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华德福请到维基百科查阅,以下是北京华德福学校出品的语文课堂方案,用新的教学理念,传承古老而经典的中华文明:
(强烈建议您去看原文,因为下面有评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f3dc80100gv9h.html )
——————————–转载内容开始————————————-
从“一”开始的语文(新版)
吴 蓓
在华德福学校,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通常上的第一节课是形线画(Form Drawing),老师教学生们画一条竖线。从一个简单的故事,或事物中,引发学生对竖直线的关注,先在地上练习走竖线,再用手在空间画竖线,然后在黑板或桌子上比划,最后才用笔在纸上画出来。
形线画是华德福教育的特色,作为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由鲁道夫斯坦纳首创。他指出,形线画对孩子们的激励有很多方面,所以影响非常深远。它可以帮助孩子自然地进入几何领域;也可以帮助孩子领悟艺术;对创造性的工作有所帮助;还可以使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变得健康。学生在积极地创造和构建形状时,他们也是在构建自己。同时,他也是在创作相对应的事物。
斯坦纳强调形线画与写字和几何之间的关联。“他建议在一年级时就教孩子们画各种线条:直线、曲线、角、螺旋线、钝角、锐角等。这种训练可以使手变得灵巧起来。这类图画训练应该早于书写教育。”(《Form Drawing》 Hans Rudolf Niederhauser and Margaref Frohlich 著 侯清译电子版)
为什么一开始重点画竖直线,是因为竖直线对应人体的脊柱。我思索着中国最简单的文字是“一”,它是变化最少的汉字,从甲骨文至今写法一样,却又是最常用的字。为什么西方人重视竖线,而我们中国人却用横线?罗马字母是用竖线I,I,III表示1、2、3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I是一根手指,II是二根手指,容易想象的是古人最早利用手指来计数。而我们中国古人从哪里得到启示,要用横线来表示1?
在中国的文化里,一字的地位举足轻重,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一是万物的开端,混沌的宇宙,二指天和地,三指天、地、人。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写道:“一,唯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礼记礼运》中说:“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一”在中国文化里是个核心字,第一节课我们教学生练习写“一”,未尝不可。它既是汉字也是数字,也是最基本的笔画。
在备课会上,我和听众分享了对“一”的看法,当大家一起读完老子和许慎关于“一”的说法,一位听众说:“我知道为什么古人用横线来写一了,一生二,一把天地划分开来。”这个想法太奇妙了,有可能古人认为天地原来是合一的、不分的,而“一”象征把天地上下分开来了。
后来我听说有“一画开天”的词语,上网查了一下,【汉语大詞典】相传伏羲画八卦,始于乾卦三之第一画,乾为天,故谓“一画开天。”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 宋陆游《读易》诗。一之所以为数首者,非曰此字祇一画,即可见一之意也……此即卦画之单,乃一画开天之意,故平置之。 清王筠《说文释例》卷一。
对于中国的学生,我们可以先学画横线,再学习竖线、斜线、曲线,还可以用横线、竖线、斜线、曲线来组合成不同的图案,比如八卦就是不同的横线组合的,太极图是曲线组合的。把美术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还能浸润到中华民族珍贵的艺术遗产。
一画开天
2010年8月30日至9月3日 共5天
第一天:
斯坦纳说:“儿童认为自己是一个形象(Image),他们也希望一切的事物都以形象表现,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见到学生们多么需要老师们能运用想象力,能有艺术的气质,如此老师才能以一种真正「活跃」的心灵与学生们相见。”由于儿童的这个特点,华德福小学一定是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引入要讲述的内容。而传奇、童话与神话故事,“它们是以想象性的图形表达了高层次的真理”。经由老师,“这些童话、传奇与神话再度有了灵魂与生命。当你在诉说这些故事时,你的一字一句散发着你对这些故事的虔诚、相信之心,便将真理带入了儿童的心,真理便在你与儿童之间交流。”要让学生学习“一”,可以先讲一个故事。根据故事中的情景,学生临摹老师的画,或自己创造。
如果我们的古人是从天地万物的划分来发明横写的“一”字,是否可以讲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好像一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我们的老祖宗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鸡蛋中。盘古在鸡蛋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睡着觉,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他看到四周一片漆黑,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黑暗混沌,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哗啦。震耳欲聋,大鸡蛋突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了地。 盘古害怕天和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着地,站在它们之间,他随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的身子也变得长极了,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就这样,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撑天柱地的辛苦工作。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和地都稳固了,不会重新会合起来,这时盘古才放下心,但他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盘古临死的时候,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星星,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从此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诞生了。(参考网上资料和《中国古代神话》袁珂著华夏出版社 )
我第一次对盘古的故事有印象,是在英国学习创世纪神话的时候,圣经里的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他要求人服从他的旨意。而中国的盘古却是牺牲自己,创造了天地万物。
老师课前在黑板上画一幅有关盘古开天地的画,讲完故事,老师可以请学生们临摹。也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创作绘画。
(补充:郭沫若先生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释五十》中指出:“数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作,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横书?曰,请以手做数,于无心之间,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为一,次指为二,中指为三,无名指为四,一拳为五,六则伸其拇指,轮次至小指,即以一掌为十。”这个说法符合汉民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认知把握客观世界的方法。选自网上:《贺娟: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
蜡染盘古开天地
盘古在鸡蛋里
第二天:
复习第一天讲的故事。老师还可以带着学生读读古文的盘古开天地的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或者“天地合闭……就象个大西瓜,合得团团圆圆的,包罗万物在内,计一万零八百年,凡一切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于其内,硬者如瓜子,软者如瓜瓤,内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闭已久,若不得开,却得一个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执斧,犹如剖瓜相似,辟为两半。上半渐高为天,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祥云;下半渐低为地.亦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石泥。硬者带去上天,人观之为星,地下为石,星石总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观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下亦有泉水,泉水无积处,流来人间,而注大海。”
斯坦纳说: “你一定要清楚明白儿童在九至十岁以前还不知道如何分别「自己」与周遭的环境。儿童虽然出于某些习惯性的本能称自己为「我」,但事实上,他们真正的感觉是自己与世界浑然一体,—–对儿童而言,每一件东西都是浑然一体无有分别的,他们自己也处于这浑然一体之中,一直到九至十岁他们都不会分别自己与周遭环境,若要适切地教育学生,这是你在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的。”盘古在大鸡蛋里,有点像一年级的学生处于朦胧的混沌中。
关于教数学的一,斯坦纳认为:“此时你应该这样教孩子「这是(一)整件东西,现在你把它分开,然后你就有(二)件东西。这个(二)并不是把两个(一)放在一块变成的,而是由(一)变出了(二)」然后三和四也是这样变成的,如此你就可以唤醒这种(一)实际上是那包容一切的东西,其中已经包含了(二)、(三)和 (四),—-在过去的日子里,(一)单位是最大的,每一个(二)乃是其中的一半,如此继续—”这和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几乎是异曲同工。
“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据统计,老子的《道德经》上出现15次,《庄子》一书上出现175次,如“守一”、“通一”、“反一”、“贵一”、“为一”、“齐一”等。
老师可以问问学生,哪些东西是只有一个?
孩子们在空间或桌子上用手比划“一”横后,学习用蜡笔或铅笔或彩笔在纸上写“一”,注意握笔姿势。我还没有找到儿童学习毛笔字的最佳年龄,有的说五岁,有的说八岁。刚开学,学生需要适应学校的生活,老师如果没有把握,可以把毛笔书写推迟一段时间。
研究汉字起源易经的学者萧启宏先生为“一”写的诗为:
天地之始,一为太极。
一音通乙,一动成乙。
萧先生认为,“一”的发音和“乙”一样,“一”是静态一的记录,“乙”是动态一的表现。
关于“一”有关的词语:一网打尽。 一窝蜂。 一无可取。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一无所得。一碗水端平。一无所有。 一问三不知。一无所知。一望无际。一往无前。一物降一物。一五一十。言行不一。一笑千金。 一泻千里。一相情愿。一息尚存。一团和气。一败涂地。一板一眼。一臂之力。一饱眼福。一报还一报。一悲一喜。一本万利。一本正经。一鼻子灰。一笔勾销。一病不起。一波三折。一不做二不休。一步一个脚印。一草一木。一唱一和。一箭双雕。一举二得。一孔之见。一口吃个胖子。一路平安。一帆风顺。一落千丈。一马当先。一面之词。一模一样。一目十行。一念之差。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盘散沙。一贫如洗。一气呵成。一气合成。一清二白。一去不复返。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老师可以选择其中的词语,每天读读。还可以选其中的成语,讲讲故事,但不用详细解释每个成语的含义。
第三天:
可以学习写二、三。老师讲述一个和“二”或“三”有关的故事,也可以结合盘古的故事,引入二和三。
围绕二,可以介绍一点关于阴阳的简单知识。二的上面短横表示轻清者上升为天,下横长,表示浊重者下降为地,天为阳,地为阴。以人体来看,头为阳,不怕冷,脚为阴,要保暖。用筷子吃饭,动的那根筷子是阳,不动的筷子是阴。居住方面,高处多阳,低处多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让学生有个粗略的印象,到了二年级,再回过头来讲一些阴阳。
萧启宏先生为“二”写的诗为:
一气两分,阴阳天地。
二音通儿,二的结缔。
儿子的儿和二的发音一样,阴阳结合才能有“儿”。
有关二的词语有: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二龙戏珠。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二心两意。二话不说。二者不可兼得。
老师可以问问学生,哪些东西是只有二个?
三不仅代表数目字,在传统文化里,是天地之间加一横,代表人,合称天地人“三才”。“天地人之道也。于文一,偶二,为三,成数也。”“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三生万物”,三人为众,三口为品,三金为鑫,三水为淼。《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
萧启宏先生为三写的诗为:
天地人才,三为三才。
三音通散,耗散开来。
老师可以问问学生,哪些东西是有三个?
有关三词语有:三长两短。三寸之舌。 三番五次。 三更半夜。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顾茅庐。三过其门而不入。三六九等。三长二短。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天打鱼,二天晒网。三思而后行。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这天可以带学生读老子和许慎关于“一”的文言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一,唯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庄子曰:“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以后每天读几遍,连续读几周。
无论是用毛笔还是彩色铅笔写二和三,都涉及到每一横的上下的布局。老师要注意学生握笔的姿势,坐的姿势。如果练习毛笔字,还要注意写的前后所要做的准备工作。一横虽然是最简单的比划,但它是写汉字的基础。
第四天
练习画八卦。八卦的基本笔画就是一条横线“一”。以“—”为阳,以“- -”为阴,组成八卦: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离为火、兑为泽,以类万物之情。古代常用八卦图作为除凶避灾的吉祥图案。
可以先画最简单的乾卦“—”和坤卦“- -”, “‘乾’和‘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老师写出并读出卦名。不要求学生掌握,他们有点印象即可。学生们用彩色笔画二仪:阴、阳,四象:太阳、少阴、少阳、太阴。
阳 阴
—— – –
太阳 少阴 少阳 太阴
—— – – —— – –
—— —— – – – –
到了二年级,学生可以把八卦全部画出来。三年级可以画太极八卦图。关于太极八卦的含义,每年都可以给学生加深一些。
八卦
乾 兑 离 震 巽 坎 艮 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天 泽 火 雷 风 水 山 地
易经曰:“易有太极,是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吕氏春秋·有始》《大乐》篇具体地阐述道:“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本轮,终则复始,莫不咸当。晶月星辰,或疾或除;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古者包牺氏之王者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我不懂八卦的含义,但深信里面有古人的智慧,我们不必解释不同的横线组合象征什么,能让学生画画八卦,想必通过图形他们也能吸收到一点古人的智慧。我自己是为了这次备课,平生第一次练习画八卦。
在文言文和汉字里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的传统图案里,也隐藏着先人们对宇宙的理解。对于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传统图案的临摹,也能浸染到我们文化的根基。
英国著名美术批评家罗斯金指出:“各个伟大的民族都以三种手稿书写他们的传记,第一本手稿是他们的行为,第二本是他们的言论,第三本是他们的艺术,要理解其中一本就得读完其余两本,但是这三本手稿中惟一值得信赖的是第三本。”古人的图画和图案就属于这第三本书,是了解古人最可信赖的“手稿”。美国1994年出台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强调:“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华德福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即符合学生的身心灵成长规律,又符合时代的要求。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数千年,而有美术记载的历史却有数万年。学生临摹古代的图案,可以直接与古人进行“对话”。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把美术尊为各民族最早的老师。
学画竖线I,可供学习的字有:十、王、工等,由竖划和横划组成的汉字。
与十有关的词语:十病九痛 十恶不赦 十年寒窗十拿九稳 十年磨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十全十美 神气十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十不仅是数字,还表示十全十美,功德圆满。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1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十,在西方被称为和谐数,是最完满的数,也是数的本质。十还是基督教的符号,象征基督为拯救人类,在十字架上受难而死。国际红十字会成立以来,十又成为伤病救护的符号,代表中立和人道主义。
每天读读和一、二、三、十有关的词语。
第五天
学习画含有十字符号的图案,练习横线、竖线和斜线,以及组成的图案。挑选几个仓颉书上的字,让学生临摹。
可以讲仓颉造字的故事:
有一次,黄帝的军队和蚩尤的军队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胜负未分。黄帝准备改变战术,叫仓颉把作战图拿来,仓颉一摸,身上带的作战地图早已丢失,黄帝又气又急,只好暂且收兵回营。
黄帝对仓颉说:“你是我身边最聪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关头把作战地图丢失?这是多么大的过错啊!”仓颉回答说:“黄帝,如今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实在难以应付。照这样下去以后还会出更大的乱子。”黄帝问:“那该怎么办?”仓颉说:“只有一种图,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用这种图把你要说的话画出来,人们都会照你的意思去做。”黄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说:“好吧,今后边你就不要随军打仗了,专门留下来给咱们画图造字吧!”
这下可把仓颉难住了。图和字怎么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过去了,眼看已到冬天,仓颉还没有想出造字的办法来,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只见满山遍野白雪皑皑,山川树木全被大雪覆盖。仓颉转了一座山,也未见到一个猎物。正准备下山回去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山鸡走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接着,又有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发现人后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仓颉看得出神,把打猎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于是他想,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想到这里,仓颉心花怒放,回去后就把他的这个想法向黄帝报告。黄帝听后笑看说:“我说过,你是个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飞禽走兽,都按照象形造出字来,我再颁布天下。”从这以后,仓颉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都造出来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里写呢?写在石尖上拿不动,写在木板上太笨重,写在兽皮上也不合适,这又把仓颉难住了。一天,有个人在河边捉住一只大龟,前来请仓颉给它造字。仓颉把龟细看了一遍,发现龟背上有排列整齐的方格子,便照龟的象形,造了个“龟”字。然后又把字刻在龟背上的方格子里,龟由于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时,爬进河里去了。三年以后,这只背上刻字的龟,在另一个地方又被人捉住。人们告诉仓颉,刻在龟背字的字不但没有被水冲掉,而且还长大了,字迹也更明显…
从此以后,仓颉就命人捉到龟把龟壳都取下来,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龟壳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送给黄帝。黄帝看了很高兴,命人好好收藏,并给仓颉记了一大功。传说从这时起,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来自网上资料)
关于仓颉的古文记载有: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民间童谣:“仓颉造字思绪浓,小蛙咯咯叫不停,神笔轻点墨封嘴,从此闭口永无声”。
会写的字词:日、川、牛、羊
注意“日”字里一横,有人认为与乾卦或阳爻的一横有关,太阳就是阳气很盛大的意思。“月”字里的二横与坤卦或阴爻的二横有关。
汉画像上的仓颉造字图
传说中的仓颉
苍颉书
参考资料:苍颉书释义
身体变化,需要庇护。于是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老有所养]
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帮助。[壮有所用]
学使农具,取水灌地。小儿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幼有所长]
较完整的一片甲古文
参考资料: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本图为《石鼓文》局部。(来自网上。)
以上的所有内容,老师不一定都要告诉学生,我把相关的内容尽可能的写在这里,是给老师提供一些背景资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