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比较饭否、热得快和滔滔

      这三个是按现在这个顺序上线的,饭否的人群定位在白领,热得快据说要抓学生,滔滔则比较广了,有QQ做后盾用户是不用愁的。

       就结构而言,他们都有个人消息列表,饭否叫“我的空间”,热得快也叫“我的空间”,但其版面更像校内网,滔滔则叫“我的唠叨”,和饭否一样是消息列表,但多了几个分类。

       就推荐一栏而言,表面上看不出规则是什么,大概和活跃度有关吧

       饭否看起来是把精力放在了功能的拓展上,尤其是和手机的互动做得比较好,但最近由于手机信息政策的调整使其受到了影响。热得快则把之前的产品“有趣吧”整合进来,这是一个在线拼图网站。滔滔上线最晚,当然借鉴了几个更早的即时博客产品,产品策略上更加明确,这一点从其资讯叨客上就看得出来:

http://www.taotao.com/

       饭否没有群组,个人空间页面形成特色,内容依旧混乱;热得快用了群组,但其用户仍然有限,集中在武汉大学周边,难以形成有价值的主题群组;滔滔培养了一批个人用户成为专题资讯供应者,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免费的晚餐——《牡丹亭》中本观后

       一些人挤出来,一些人挤进去,在我正要离开的时候这样的变化吸引我留下来找找机会。如我所愿,在八点左右中场休息的时候武测大学生活动中心的《牡丹亭》公演现场不如开始那么拥挤,我得以找到一个空隙来一睹其风采。

       戏看完,尽管蹲了一会儿,后又在长条椅上站了一个小时,还是觉得心情很好,初始的愤恨消散了,看来还是喜欢并坚持总能看到,也许免费的晚餐必然是这样。在这里做一个假设,如果这样的晚餐多一点,就像梅园的周末电影一般,人们总会找到一个合理规律来使现场呈现出合理的规模。仅此而已。


读"大学生成开源生力军 Firefox南开版首发赢得盛赞"

      

       这是cnBeta上的一篇稿子,看看评论大概也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如论其价值究竟多大,挖掘一些身边的应用是可行的,值得鼓励的,如果以后有关编程的作业具体一些,不要胡乱搞个网站代码交上去交差,比如咱也要求学生开发一个图书馆的插件、一个山水十大的插件等等。希望老师们和正在成为老师的同学们参考。


牡丹亭–带来一场悲剧?

       早在樱花盛开的时候,牡丹亭就在武大开始了大肆宣传,这场公演同样由何鸿毅家族基金赞助,对学生是免费的,武大也相应的公开了索票电话,分别设在学工部和艺术学系。

       我积极的向LP推荐这个剧,希望能和她一起去看。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任何途径可以申请到一套票。实际上,据消息人士透露,这些票根本就没有向学生发送,或者仅仅是少量的,比如一个学院可能只分到了10套左右的票。但个别老师一个人就搞到了20套,同时大量的戏票被送给领导同志们,还有些人转卖把票价炒到了几百元。这些都让这位知情人士感到愤慨,因为何氏赞助这项活动本来就是为了向大学生们介绍传统艺术的。

       如果需要证实这些事情想必不难,到晚上去看一下现场的年龄分布就很明白了。不知道何氏赞助的时候的协议是怎么签的,有没有什么监督机制。如果出现了以上的情况,即使何氏不追究,艺术系的易栋老师也一定感到痛心。


写论文就不要开QQ

       晚上逼着LP查资料,准备论文,她的QQ一直闪个不停,她平均10秒就去瞅一下右下角的QQ,双击,回复个表情什么的,如果方便公开的话统计一下一百句话没有一句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了等于没说,只不过别人提到了你,你自己出来表示自己还存在而已。这是一种强迫症的表现。

       不过我还是努力逼着她把QQ关掉了,这个过程花费了30分钟的时间。没有QQ的40分钟时间里她专心的看了不少的网页,写论文是要静心的,师兄们经常闭关一周甚至半月来搞定一篇论文,这是必要的。其实我的QQ每天也都是上线的,但多数的群被我设置了消息屏蔽,因为工作忙一般不闲聊,废话一般不回复,所以即使天天在线,我的几百个好友也不再主动跟我闲聊了。不过还是那句话:有事您说话!


开始用百度HI

百度的师兄给我发了邀请,不过我没收到,是他让一个在校的师兄给我发的。

验证通过后等了超过五分钟的时间才可以登录,我用hi问了百度师兄几个问题:

1. 很多人给李彦宏发消息怎么解决呢?他是不是有一个特有的客户端?

2. 百度什么时候公开通讯协议给开发人员?

3. 如果以后出来一个珊瑚版HI,百度会不会起诉作者啊

另外,HI和QQ的几个区别:

1. 拖放聊天窗口的文字,可以跳到百度搜索该关键词,这样习惯拿鼠标拖拖玩的我不太习惯,但愿可以关掉

2. 连续发消息显示为追加,时间为第一条消息的时间,也许时间间隔较长了就单独显示了

3. 把百度好友加到联系人时不支持多选


道玉,道别

       一个七十五的老人向我们说再见,言者心痛,听者亦心痛,痛的是吾谁与归,痛的是吾谁以继。

       那个我向往的年代,我没有赶上。而在四年前,我深深的被这个老人吸引,他的身上有比我们强百倍的精神。

       上周六又见到了他,学生们依然那么热烈的欢迎,我却觉得这个人群里面缺乏了一种真情,也许就像LP说的,不是每个人都懂他,也不必每个人都懂他。

        人总是要老的,所以道玉也老了。

        教育改革,在中国就不再是教育改革。一个教育工作者又怎么能主导这场改革呢?若干年后,后台的张同学也许能让这个事情出现转机。


我们的交友型博士

       有幸参加了一次武大的博士沙龙,人到齐了之后自然是一轮自我介绍,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其实这些博士都是交友型的,怎么说呢,大家的自我介绍就像填写一个交友网站的个人信息表单一样,家乡、爱好是主要部分,并且相互唱和,难免让人觉得低级趣味了一些。

        这次主题是关于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的,结果到结束大家也没绕到城市圈这个主题上来。讨论了一番武汉的缺点,又回过头来说它的优点,还扯到了校友、教授……

        总结起来,博士们缺乏一种责任感,没有一个清醒地认识让自己时刻想着讨论的主题,或者说他们没有科学讨论的素养。另外一点就是好多博士是校园里的老学生,没有社会经历,不知道武汉城市圈是什么概念,所以跑题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时刻提醒大家回归主题,在讨论之前为大家准备充分的背景资料。